理想国读书心得汇编15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理想国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国读书心得1我从不曾认真去思考自由。当铁链日渐被腐蚀,我终于挣脱了铁链,尝试着去走出洞穴时,我以为我是自由的了。但是,洞穴外强烈的阳光却刺得我眼睛生疼!我开始思考,我是行动自由了?还是思想自由了?我迷茫,我摸索,我一步一步地探寻。
“极端的自由就是极端的奴役。”柏拉图在谈到四种制度时认为极端的自由就是不自由,而是变成了奴役,人本是自己的主人,却变成了自由的奴役。我们得到的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也失去了越来越多。无论古今,人们追求自由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追求自由,却不知不觉就陷入了自由的牢笼。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由本是我们追求的东西,但是成为普世价值的“自由”不再是给人们带来兴奋感,反倒是让人陷入越来越深的迷茫之中。如果有人问我,你自由吗?我可能会难以回答。什么是自由?人们一边不断实现自己的愿望,一边疯狂地增长自己的欲望,无形中我们给自己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枷锁。甚至很多人因为焦虑和惯性而陷入“超重”的生活。我们改变着,也被改变着。物质增长,欲望滋生,竞争激增,我们被迫前进,被迫选择,处于时代的激流中,不进则退。自由,本该是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呀,为何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处于巨大压力之中?上午捕鱼,下午打猎,晚上从事批判,这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生活方式,但是996的日子里怎么会允许你这样?我们行动越来越自由了,但是我们思想却被禁锢了。高铁飞机,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有多少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又怎么会有时间来享受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自由并不在于可以做他想做的事,而在于可以不做他不想做的事。甚至,我们会经常看到朋友圈的人似乎都有各种各样的爱好,旅行、摄影、美食等。但事实上,很大一部分人并非是发自心底的热爱,而是孤独和焦虑在作祟。换句话说,那是一种压力和快节奏下的极度不自由状态。身体的压力和心理的压力共同作用,我们被时代所束缚,被别人的思想所束缚,我们不再是我们自己,我们是许多的别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甚至很难找到自己,又怎么会找得着真正的自由?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说,自由是令人迷惑的:人们占有它的时候,往往不知道有它;直到失去了,没有了,他们才知道它。
在《理想国》中,雅典城邦赋予公民的自由只是一种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自由——源自个人想要成为自己的主人的期望,但是它从未给予公民消极自由(强调自由的内在价值),也就是个人能够不受阻挠而私自行动的自由。现代民主社会,我们不仅重视积极自由,也注重公民的个性发展,重视消极自由。但是,消极自由也有其限度。自由是无所不为还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自由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然不是,纵欲享乐、穷奢极欲虽然也会带来快感,但过后却是更多的空虚和落寞,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虚假表面的快乐而不是真实的快乐。尼采说,那些不知道自己缺乏自由之意志的人才是真正的贫穷。自由不应该超重,但是真正的自由应该是有重量的,否则就成了生命难以承受之轻了。自由可以自主选择,但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放弃,选择越多,束缚也越多,并且随之而来的就是责任,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自由买单。所以,每个选择都要慎重。我们的责任、理想、追求等便是我们给自由适当增加的重量。有人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理想,二是理想实现”说的正是两种失重的状态。自由,意味着要成为自己,通过追求、通过理想来实现自我,达到更高的高度,成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做别人,做许多的别人。
回到《理想国》中,在柏拉图看来,自由的最高追求是善,善是一切的最高理念。人是向往善的,当人对善的向往得到了满足,那么人就在此时此刻拥有了自由,认识善是人走向自由的根本途径。但是,洞穴的人走到洞穴外后,是要承受着阳光的灼肤之痛的,靠近太阳,更要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熊伟在《自由的真谛》中写到,“世界之大,机缘无尽,我在其中,可以无动于衷,可以随遇而安,可以抉择决断以成大器。此之谓自由。由真正的自己决断,乃真正的自由。”我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或者失重,或者超重,慢慢地也学会平衡两者的关系了。追求自由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并且不会很轻松,但是自由是让人神往的,自由也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有自由,便会有不自由,而且,我们常常因为不自由而产生痛苦。痛苦是生命本质的来源,我明知道这样,仍万般欣喜地追求着,在这个过程可以无动于中,可以随遇而安,可以抉择决断,便也算成长了。
理想国读书心得2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
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我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就应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就应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带给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个性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 ……此处隐藏15007个字……的不受欢迎的,所以问有没有用是正确的,因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在他的发展的过程中所务必认真应对的。这个时代要求我们要真诚的问是否有用,我们的价值的标准是有用还是没有用,而我对于这个的理解就是这样的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我们的整个社会环境在实用的技术的包围中没有理由不对有没有用提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所以,在我们的理解中,有用与否和我自我的观点是不相关的,我没有理由抨击那样的追问,因为你以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对我们的时代的东西提出质疑的,个性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一样寻常的时代,我们的国家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所以有用的需要是不允许有什么别 的东西的,所以我们需要理解,所以我们学会了在自我的思想中寻找自我在这个社会中的出路!
有什么用?柏拉图作为西方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上的思想之父,我们问他:你写的书有什么用?我们的问题放在别的地方或许是荒唐的 ,但是我的问题决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当你拿这本书和很多的人交流的时候,他是会问你的,但是我自我是不会回答这样的 问题的,因为我的学识没有到达那样的地步,但是我 却能够说出我自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理解。而在一些地方这样的问题只会带来人们的嘲笑,因为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而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柏拉图的思想给我们的只能是一种理念的培养,你如果说那这个对我们的实际有什么样的作用的时候,我没有答案,我不会回答。因为我们的理解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一个国家有他自我的理念,一个社会有他自我的指导思想,一个人也有他自我的思想内涵,所以柏拉图的书给我最大的理解就是他给我们能够较为好的理解西方的关于法律的最原初的思考,展现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展现他们关于法律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对我们是十分的重要的,你明白,我们的法律来自西方,我们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同样来自西方------你不要忘了,马克思就是西方人,他是在一种宗教的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而他毕生生活的环境也是西方的社会-------所以我们要理解这天的东西,这天的西方,
或者说如果我们要真的的是想依法治理国家的话,那么柏拉图的思考是无法回避的,法律的世俗性和他的神性是导致我们这天依法治国搞的并不怎样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宗教的 理解,我们缺乏那样的思考,我们缺乏那样的理解,我们在有没有用的支配下十分的鄙夷理念的力量,那么,这样的东西是十分的没有必要的,于是自然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来理解。
或许你会问我,理念是什么?你明白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监狱从秦始皇开始,焚书坑儒的故事一向在教育着后世的统治者,告戒着读书人的历史,读书人的思想和读书人的感动,所以,读书人的自由需要读书人的理解,统治者的认同在读书人的理解中是十分的荒唐的,因为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你明白理念的作用,再看明清时期的文字监狱,恐怖中透出的是读书人的辛酸,但是读书人的理解和读书人的理念,从这样的例子中我们或许能够看到理念的作用,从统治者对于读书人言论自由的恐惧我们能够看出理念的力量,于是,我们明白了这样的东西,或许你从这个能够理解理念的作用了。而柏拉图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思考国家的建立,从而思考法律的作用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理念的培养的重要,对于我们这天这样的一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个不以知识为教育理念的时代中,一切以程式化的思考为模式的时代中,或许理念的作用也会凸显他的张力。
理想国读书心得15学哲学导论之余,我认真的浅读了一遍《理想国》,内心被苏格拉底严密的思辨能力和对现实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所折服,不时会产生共鸣与惊叹。其作者是一个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中主要讲的国家政治学说和理念论哲学:前者主要论证了正义及其定义,理想国家中统治阶层的选择,在理想国中什么样的形式才是好的形式。在理念论中论证了哲学家应该为王,什么是哲学家以及用太阳论证真理与认识,用线段来论证知识的层次,用洞穴来论证认识的过程,用工匠来喻理念关于什么是正义与美。
由于对几个点有些共鸣和思考,在此简单分别做个论述。
一、正义与美
关于什么是正义与美,柏拉图在书中说到:“关于什么是正义与美,我们已经有了固定的意见,是吧?我们从出生之日起就在这种意见中熏陶……他用从立法者那儿学来的知识做答。但是辩论证明他是错的。这种情况在各个方面一再发生,直到他不再相信,原来所尊重的东西并不比被蔑视的东西更让人尊重,而且他对于正义与善以及他最尊崇的东西都有了与此相同的看法。”问题出来了,到底要尊重的是什么?是正义与美本身,还是我们对我们的灵魂所说的顺耳的话。我们是要早日去追寻真善美,还是在费力攀登到一定高度后突然有种沉重的失落感而深陷迷茫。没有拜托桎梏的勇气,即使一双明亮的双眸也只能看到虚设的美好。
二、诗人与哲学
哲学是什么,这个话题从古一直持续到现在。在我看来,哲学就是对理性的追逐。而追逐理性的人被称为哲学家。哲学家就是“爱智者”——智慧的爱好者:他不是仅爱智慧的一部分,而是爱它的全部。纵然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似乎事物都是不确定的,是时刻变化的,但哲学家们就是尽力用热情去探索真知,才有了印欧古文明遗留下的处于潜意识形态的观念群,正是这种观念群对民族意识的持久影响使得某些东西看起来确实处于一种绝对的状态。
在执着的追逐中,难免会有痛苦。让我们反复回忆痛苦,没完没了地唉声叹气的,该是我们灵魂中没有理性毫无用处和懦弱的那一部分了。书中写道:“当我们遭受不幸时,我们的灵魂中生来需要哭泣叹息以宣泄痛苦、被强行抑制的那个部分,就是诗人所喜爱并取悦的那一部分。”这个观点或许正确,但我却不这样认为。诗人所喜爱的,是对现实的一种反应,也许只是情感上的宣泄和抒发,但就是现实强制了他们的身体,难道通过唯一能动的灵魂来自娱来承受都不行吗?观看别人的不幸来警示自己有什么不对?
三、洞穴喻认识过程
在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用洞穴来描述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把地穴囚室比喻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见的东西是善的理念。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见了善的理念的。灵魂其他所谓的美德似乎近于身体的优点,是后天形成的。而心灵的优点是一种永远不会丧失能力的东西;因所取方向不同,它可以变得有用而有益耶可以变得无用而有害。拥有“小”灵魂的人假设重负已释,这同一些人的灵魂的同一部分被扭向了真理,它们看真理就会有同样敏锐的视力,像现在看它们面向的事物时那样。没受过教育的人不能把自己的活动都集中于一个生活目标;而知识分子又不能自愿地做,任何实际的事情,所以缺其一点都不能胜任治理国家的。
《理想国》的理念深厚博大,给后世带来深刻影响。如果真能做到人人都做他该做的工作,我们的国家就会成为正义的国家,也会是一个和谐的国家。理想毕竟不是现实,让我们的理想国继续战斗下去,直到无辜者的苦难迫使有罪者行使正义!